1985年,冬,北京。
香山的红叶刚刚随了冬风,此时的首都却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。处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,都能清晰地感受到那喷薄而出的变革的力量。
这个冬天,83岁的彭真找到65岁的邹瑜,谈起了司法部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“一五”普法决议草案。在听取了邹瑜的简单报告后,彭真说:“决议草案可以提交大会表决。一旦表决通过了,你们就要努力工作,保证实现。”同年11月22日,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了“一五”普法决议。
1986年,“一五”普法正式拉开序幕,经历“十年动乱”后的中国,法治再一次出发,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学法的热潮,在中国法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那一年,一千五百公里外,中国西南,灌县。
44岁的苏洪春,埋首在书堆中,一边看着书,一边认真地勾画做笔记,他在为下一堂法制课做准备。作为最基层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,他是“一五”普法的亲历者、参与者,奔走在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一线。这一奔走就是30余年的时光,从不惑之年变成了古稀老者,青丝熬成了白发,岁月平添了皱纹。
2018年,暮春,中兴,76岁的苏洪春给七年级的学生上完了一堂法治课。
32年过去了,他依然端坐在那里,端坐在每一次法治课的讲台上。望向那些青春的面庞,也许他的心里满是自己曾经的模样。他在无情的岁月里,真诚地坚守。从1986到2018年,从“一五”到“七五”,一路走来,我们感谢那些像苏老一样奉献普法事业的先驱前辈师长,感谢一路关心支持陪伴我们前行的各界人士。
今天,都江堰市“七五”普法已经过半,30余年来,普法从单一的形式发展到丰富多样的产品手段,时代在变,不变的是我们普法人的初心。如果真的有时光机,我们希望与32年前的普法人来一场对话,让他们看一看法治中国的新成就,让我们望一望法治建设的来时路。
请回答1986,你们看到了吗?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,我们,从来如一;我们,未来可期。
(作者:都江堰市司法局 李杨勇)
|